全球首款“三合一”导电粘结剂S ONE问世,或助力Si系负极在锂电池中规模化应用
发布时间:2022.10.26
浏览次数:6579次

在碳中和的目标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台了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已进入快速成长期。其中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为迅猛,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达到24%,新能源汽车逐渐从小众产品走向成熟市场。


尽管如此,“里程焦虑、电池性能”仍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研发和生产出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依然是各大厂商的长期追求。在锂电池的主要构成材料中,占到电芯成本主要部分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对电池的性能影响最大,因此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是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的主要途径。


Si系负极或为锂电池材料的新“风口”


其中在负极材料领域,现有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大部分都采用石墨类负极,石墨类负极虽具有高电导率和稳定性的优势,但目前已面临着能量密度的天花板,急需寻找到更优的替代材料。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硅是目前理论上能量密度最大的负极材料,达到石墨的10倍以上,且硅具有低嵌锂电位和倍率性能等优势,硅也被认为是一种更有前途的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


但是,由于随着充放电过程反复脱嵌锂会导致硅材料体积400%的变化并导致不稳定的SEI界面层的形成,从而致使极片体积极剧膨胀、容量快速衰减、寿命稳定性变差。传统的粘合剂和碳纳米导电剂的混合物分散不均匀,在循环过程中不能完全适应材料巨大的体积变化且无法保持良好的回弹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寻找合适的硅负极专用粘结剂。


全球首款“新型”导电粘结剂“S 0NE”问世


值得欣喜的是,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由我国本土科创企业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三合一”导电粘结剂SONE(ALL IN ONE Binder For Silicon)正式问世,并具备大批量出货能力,这一重大突破改变了传统“SBR+CMC+碳纳米导电浆料”的极片制作混浆模式,使之制程大幅度的简化,且SONE产品所有材料均为国产自主研发,更是打破了俄罗斯单壁碳管长期垄断市场的被动局面。随着研一“SONE”导电粘结剂大规模使用,有望进一步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进一步增强中国锂离子电池国际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锂电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据权威专家透露和国内外公开信息查询,研一公司推出的“三合一”导电粘结剂“S ONE”在锂电功能材料(粘结剂)市场上属于首创,属于填补产业和市场空白的重大技术创新。


据公司S ONE产品的研发负责人介绍,“三合一”导电粘结剂S ONE采用研一公司自选原料、独创的技术路线、自主研发的设备开发而成,产品具有碳管长径比保持好,拉曼光谱g/d比高,无需任何分散助剂就能达到碳纳米管的充分分散,产品在电池浆料制备中无需添加导电剂,碳管无二次絮凝的风险,利用率高,碳管长度保持良好等多项优点。


     他表示,S ONE产品在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特别是Si负极材料体系优势十分明显(若在传统石墨类负极中使用,其效果更勿容置疑):一是浆料加工方便,无凝胶现象;二是无需添加(或少添加50%)CMC和导电剂;三是可降低内阻10%以上(常温DCR降低10-12%;-25℃DCR降低10%);四是可抑制硅负极膨胀,在硅添加量10%的软包电池负极体系(材料能量密度约450-500mah/g)下,1000周循环可让极片膨胀减少3-5%(从一般23%-25%降低到20%),循环寿命提升5-10%(软包电池,正极三元811,负极SiO 500),还能带来电池倍率性能的显著增强(3C/0.33C充放电循环,容量提升10%)。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9年1月,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以“加速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换,推动新能源革命实现解决“卡脖子”技术作为公司使命,并秉承“创第一、创唯一、创未来”的目标追求,立志成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颠覆者、开拓者和引领者。